对于这样的结果,崔苗当时并没有太多抱怨。她在舞台上微笑着说★★★:★“能站在这里★★,我已经很满足了。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★★★。”
可是,当她回到家乡后,却从一些熟人那里听到了★“内幕消息”。有人告诉她:★★“苗苗,你知道吗?听说这节目背后‘有安排★★★’★★★,名次早都定好了。”还有人直接说道:“你投入了那么多钱,还不如别人‘后台硬’★,咱草根怎么拼得过啊!★★”
她坦言,选秀节目确实让她的人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,也让她的歌声被更多人听到。但它也让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——不仅仅是金钱上的,还有精神上的。
然而★★★,就在季赛的录制前夕,崔苗收到了家里的一个坏消息——母亲病重。母亲是崔苗最坚实的后盾,每次听到她在舞台上的歌声,母亲都会骄傲地跟村里人说★★:★★“这是我闺女,她能唱到北京去!”
这时候,家乡的父老乡亲再次伸出了援手★★。有的帮她筹备服装★★,有的帮忙出主意,甚至清涧县的县政府也加入进来★★★,拨款支持她的比赛★★★。至于团队制作费用★、服装租赁费用★、生活开销……这些全都压在她身上。最后算下来,为了这次“周冠军”,她差不多花掉了10多万。这在她家乡,可是一笔巨款★★!
她的一番话★★★,立刻引发了舆论的轩然。一些网友同情她,觉得她是被节目“利用”的牺牲品;而另一些人则直接批评她:★★“《星光大道》是草根选秀节目,你这花钱买名的行为,太不符合定位了吧★!”
这些巨大的投入★★,对于经济本就不宽裕的崔苗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清涧县政府再次拨款支持了80万元,而她自己则不得不向亲朋好友四处借钱★,凑齐了另外的40万元★★。
后来村里有人听说清涧县有个艺校专门教人唱歌跳舞,崔苗的父母就硬着头皮卖掉了家里唯一的骡子,凑了学费★★★。就这样,崔苗终于踏进了艺校的大门——虽然这大门有点破,但对于她来说,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。
为了年赛的录制★★★,崔苗不得不再次动用“经济手段”。节目组要求选手的服装、舞美效果都要“上档次”★★★,这意味着简单的民歌表演远远不够★★★。崔苗的团队为了让她在舞台上脱颖而出,不得不请专业的编导重新编排节目★,还租用了精美的民族服装、设计更复杂的灯光效果,单场比赛的花费就高达数十万元。
她用自己的经历提醒那些想要参加选秀节目的年轻人:“追梦是好事★★★,但一定要量力而行★★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站在聚光灯下,生活本身比比赛重要得多。”
如今的崔苗★★,已经不再把自己当成“明星”或者“失败者”。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——她只是一个陕北的姑娘,一个用歌声讲述家乡故事的普通人。返回搜狐★★★,查看更多
然而命运并没有那么“开朗”。就在她精心准备的节目要录制的时候,选秀比赛延期★★,甚至取消了当年的一些比赛环节。崔苗的首次“星光梦★★”,硬生生被命运搁浅了。
夺得周冠军后,崔苗晋级了《星光大道》的月赛,这是一场更为残酷的竞争。选手的水平更高,舞台设计更复杂,甚至连观众的期待值也更大了。
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遵从母亲的遗愿★★★,强忍着悲痛,带着红肿的眼睛继续参加比赛★★★。在季赛的舞台上,她演唱了一首陕北民歌《兰花花》★,那浑厚的嗓音中带着悲怆和坚韧★,唱到最后,她几乎是带着眼泪完成的表演。
季赛不同于之前的周赛★★★、月赛★,竞争更加激烈,选手们各个都身怀绝技:有会玩杂技的,有能一人分饰多角表演小品的,还有能把流行歌曲和民族元素融合得天衣无缝的歌手★★★。每一场比赛,节目组都要求选手有“突破”★★★,甚至还暗示:“光靠唱民歌,不一定能让观众记住你哦★。”这让崔苗压力倍增★★★。
艺校毕业后,崔苗并没有直接走上★★★“星光大道★”,而是选择去西安闯荡。那个时候★★,她带着全家攒下的几百块钱,从村里坐绿皮火车一路摇晃到西安★★★,结果一下火车就被城市的繁华给震住了★:高楼林立、车水马龙★★★,跟家乡那黄土漫天的景象完全不一样★。
评委们或许并不知道她的故事★★★,但全场的掌声和站立喝彩告诉她:她的歌声真正打动了人心。
虽然拿下了周冠军,但崔苗很快就发现,《星光大道》远没有她想象中那么★★★“简单★★★”。节目组要求选手每次比赛都要有新意★,这意味着她不仅要唱歌★★★,还得会跳舞、表演,还得能“整活”★★★。为了准备每场比赛,她带着整个团队加班加点编排节目。
媒体也趁机大肆报道★,标题一个比一个抓人眼球——《崔苗:用120万换来的“星光”》《星光大道背后的金钱游戏》《陕北歌后如何花钱买未来》。一时间★★,崔苗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。有人质疑她是靠砸钱才挤进比赛的;也有人为她鸣不平,觉得她是被节目组的商业化操作“逼上梁山”。
在录制现场,崔苗身着一身陕北风情的红色棉袄★,配上白头巾,一开嗓就是一首高亢嘹亮的《东方红》★★。这首经典民歌不仅唱出了她对家乡的热爱,也把陕北人民的质朴展现得淋漓尽致★★★。评委们听得连连点头★★,有人甚至夸★★★:“这是真正从黄土地里唱出来的歌声!★★★”
一位村里的老大爷听说她缺钱★★,还特意拿出平时积攒的几千块“血汗钱★★★”,塞给她:“苗苗啊★★★,咱村人可就指望你在北京露脸呢,这钱你拿去用★,别不好意思!”
多年以后,当崔苗再回忆起那段《星光大道》的经历时★★,她已经不再愤怒,而是多了一些释然和感悟。
2008年,崔苗听说了央视那档名叫《星光大道》的选秀节目★★。她一琢磨,这不正是她这种★“平民歌手”的舞台吗★★★?就这样,崔苗兴冲冲地收拾行李,带着饭庄支持的资金和村里人满满的期待,准备上京赶考。她甚至专门请了西安本地的专业团队为她设计服装★、编排舞蹈。可以说,为了这次机会,她几乎押上了所有积蓄★★★。
★★“为了这个比赛,我一共花了120万!这些钱一部分是政府支持的★★,但剩下的40万全是借来的。比赛到最后★★★,我真的不知道这些钱到底值不值得。★★”
就这样★,崔苗白天练歌、晚上驻唱★★★,日子虽然忙碌,但充实多了。尤其是在她演唱陕北民歌的时候,那浑厚的嗓音★★★、原生态的唱腔★★★,简直就是“土味天籁”★,吸引了不少回头客。
比赛当天★★★,崔苗以一首极具感染力的《信天游》再次震撼全场★★。评委感慨道:“她不是在唱歌,而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★。”全场观众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,崔苗最终凭借高分拿下了月赛冠军。
在这样的支持下,崔苗咬紧牙关上了年赛的舞台★★。她精心准备了一场融合了陕北民歌和现代舞的表演,试图用创新来打动评委和观众★★。她的演唱一如既往地充满感染力★,甚至赢得了现场评委的高度评价★★★。
此时的崔苗已经成为饭庄的台柱子★★。她越唱越有信心★,也开始想★:难道我这辈子就守着饭庄唱歌了?我是不是还能更进一步?
可这次,母亲没能等到季赛播出的那一天。就在季赛的前两天,母亲在病床上离开了人世。而家人为了不影响崔苗的比赛,选择隐瞒这个消息,直到母亲下葬那天★★★,才通过电话告诉她。
经历了季赛的起伏后,崔苗终于挺进了《星光大道》的年终总决赛。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巅峰舞台,同时也是最烧钱、最拼人的阶段。
赛后不久★★★,崔苗公开自己为了参赛花费120万的消息,舆论彻底炸锅了★★。最先跳出来的★★★,是那些关注《星光大道》的老观众。他们质疑道★★:★★“这节目不是号称草根选秀吗★★?既然是草根舞台,怎么还要花那么多钱才能走到最后?”而另一部分观众则对她表示同情★★:“一个从贫困山村走出来的女孩★★,为了梦想付出一切,这不是值得尊重吗?”
刚到西安的崔苗没啥门路,只能找了份川菜馆服务员的工作。每天端盘子、洗碗、拖地★★,工资只有可怜的200块,勉强能糊口。后来西安电视台举办了一个业余歌手比赛★,名字叫《开心就好》,崔苗抱着试试的心态报名参赛★★★。没想到,刚开嗓就惊艳全场★,连评委都竖起大拇指:★★★“这姑娘,嗓子有味道,是个唱民歌的料★★!”最终,她拿下了特等奖,还获得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。
在月赛成功突围后,崔苗进入了《星光大道》季赛阶段★。此时的她,已经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★★★“土妞★★★”了,反而成为了不少观众心中的“陕北民歌小天后”。然而★,走到这一步,她的压力也成倍增加。
小时候的崔苗★,家里没啥玩具,唯一的“娱乐设备”就是头顶的太阳和嘴里的小调。别的小孩撒欢打闹的时候,她一边放牛,一边唱陕北民歌《信天游》,音调高亢婉转★★,甚至把牛听得直摇尾巴。村里人笑着说:“这娃儿长大是有出息的★★★!”而这句看似随口一说的话,竟然成了崔苗后来的人生伏笔。
2009年★★★,崔苗终于再次获得机会。她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节目碟,拜托曾经结识的业内老师把她推荐到《星光大道》栏目组。这是她第一次登上全国电视的舞台,面对的观众不再是饭庄里那几张熟脸,而是来自全国的几千万电视观众!
崔苗回到陕北老家后★,开始了她的“还债之路”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商演——跑演出★★、驻唱、唱婚礼★★★,甚至连一些乡村庙会的舞台她都接★★★。曾经的她在央视舞台上风光无限★,如今却在乡村舞台上穿着不合身的礼服唱民歌。
对于这些争议★★,崔苗起初选择沉默,但随后,她在一场小型采访中坦言:“钱确实花了很多,但这并不是为了★‘买名次’★。在比赛中需要租服装★★、请团队、做灯光舞美★★,每一项都是为了呈现更好的舞台效果★。我只是想尽力把最好的自己展现给观众。★”
舆论热潮很快过去,但留给崔苗的却是实实在在的40万债务。当初为了比赛,她几乎向所有亲朋好友都借过钱,有的甚至是老人攒了一辈子的养老本★。比赛结束后,尽管她没有拿到冠军★★,也没有太多后续的曝光机会★★★,但那些账单却一张都没少。
然而,舞台上的表现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。在年赛中★★,选手们的分数除了评委评分外,还受到了观众投票和节目组的综合评定影响★。尽管崔苗的表现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,但她最终还是止步于前十,与更高的名次无缘。
崔苗不是什么“天选之女”,相反,她的人生开局简直就是艰难模式★。一家七口人挤在一个破土窑洞里,三个姐姐、一个弟弟,家里穷得连一头驴都供不起,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,崔苗唱歌的嗓门却一嗓子响彻了整个村子★★★。
这番话虽然让部分人开始理解她的苦衷★★★,但也引来了更多的批评——★★★“为了比赛花这么多钱,是不是选秀节目已经变味了★★?★★”崔苗无意间成了公众讨论★★“选秀节目商业化”的焦点,而她自己却被卷进了这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。
学习归学习,但现实的生活还是要继续过啊。没多久★★,崔苗在老榆林饭庄找到了一份驻唱的工作。别看这地方只是个饭馆,人家可是西安有名的★“文化饭庄★★”★★★,很多文艺爱好者都会来这吃饭、听歌。